你的位置:沐鸣娱乐 > 最新动态 >
《黄埔条约》中,法国人为超英美索要一特权,后竟成清廷覆灭推手
发布日期:2024-07-29 12:57    点击次数:68

在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各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这让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力和军事实力突飞猛进。

但是法国由于国内政治的不稳定,导致其工业化进程落在了英国等老对手的身后,这让法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在中国的国门被英国人打开之后,法国人自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

但他们既没有英国的军事实力,也没有英国商人在中国建立的贸易基础,这让法国人不得不依靠其他手段来提升在华地位。

在看到美国人签订了《望厦条约》后,法国人也有了自己的野心。

一、法国的对华政策

在十九世纪初期,法国国内政局风起云涌,这让法国的工业化脚步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虽然法国最终还是完成了工业化建设,但全球的很多市场已经被其他工业强国所挤占,法国在远东等地区的贸易额,甚至连英国人的零头都不到。

在1844年,法国人进出广州港的商船只有四艘,这和英美等国形成了显著的差别。

法国政府在几年前曾经派出使者到访中国,他们在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调查后认定中国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当时法国国内的工业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纺织品产量在几年间便增长了几倍,法国人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市场来消化掉这些产能,中国自然成为了他们的最优选择。

于是在1843年年底,法国方面派出了人数众多的拉萼尼使团,希望能够与中国就开放贸易等事达成协约。

在拉萼尼等人出发前,中英《南京条约》已经签订完成,法国人觉得他们除了要拥有和英国人一样在五口通商的权力之外,还要同时拥有英国人通过战争,得到的所有特权。

法国国王甚至要求拉萼尼想办法,为法国军舰争取在中国港口停靠的权力,这让拉萼尼感到十分棘手。

为了促进谈判成功,拉萼尼使团接受了十分严格的培训,他们不但学习了中国的礼仪,而且还仔细钻研了清代官场中的“潜规则”。

他们发现清政府对于“帝国”的概念十分看重,凡是以帝国自称的国家都会得到清朝官员的重视,而自称王国的国家,就会受到轻视。

因此,拉萼尼一行人在国书中,一直都坚称自己来自幅员辽阔的法兰西帝国,虽然当时的法国并没有这样的成就。

在经过了半年多的航行之后,拉萼尼一行人于1844年8月抵达了澳门,并在这里等待了一个多月。

两广总督耆英,于10月1日抵达澳门与拉萼尼使团进行了会面,双方的协商也在一周后正式开始。

二、美国人的帮助

刚刚抵达中国的时候,拉萼尼一行人对清政府的态度,以及谈判的前景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为此他们找到部分在中国居住的法国人,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贿赂参加谈判的清政府官员,来为之后的交涉提供便利。

为了赢得耆英等人的好感,拉萼尼等人在邀请耆英会面的时候,不但在客厅里面挂上了耆英的相片,还主动邀请耆英日后到法国进行访问。

这让一贯在洋人面前受尽屈辱的耆英受宠若惊。

他在当天离开的时候,更是和拉萼尼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不符合清廷官场礼仪),表示自己与法国使团“非常合拍”。

几天后,耆英就派人将中英签署的《南京条约》以及中美刚刚签订的《望厦条约》中有关五口通商的条款,抄送到了法国人的手上,以供参考。

耆英的举动让法国人确定,他们一定能够获得通商的权力,但拉萼尼想要的无疑更多。

为此他特地去拜访了,还没有离开中国的美国使团。

由顾盛领导的美国使团,在之前和清政府的谈判中可谓“大获全胜”。

他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英国人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所有特权,并让清政府明确了“利益均沾”原则,还在条约中增加了修约条款。

这让美国人永远能够得到其他国家在中国获得的特权,这样的成果让拉萼尼十分羡慕,于是他在之后的几天里,拉萼尼多次组织宴会向顾盛取经。

顾盛对拉萼尼的盛情款待十分满意,于是在宴会上大谈自己的“成功经验”,他告诉拉萼尼使团,法国人需要将自己视作西方整体的一部分,将和中国的谈判视作“新的十字军东征”。

之后法国就可以向清政府要求,同样拥有英美等国在谈判中取得的特权。

他还和拉萼尼等人交流了中美谈判中的部分细节,拉萼尼对于耆英等人的软弱有了清醒的认知,这让他在之后举行的谈判中,有了十足的信心。

与此同时,顾盛还告诉他清政府是“吃硬不吃软”的,他们尤其对于武力威胁最为忌惮,只要在谈判中以“进攻北京”为要挟,清政府最终一定会做出让步。

在掌握了顾盛传授的谈判秘籍后,法国代表在之后几天的谈判中,表现得异常强硬,连耆英都在怀疑,几天前还和自己客客气气的法国使团,为何突然换了一副面孔。

在谈判开始的时候,拉萼尼不再恭维耆英和清政府,而是用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的糟糕表现直接先将清政府奚落一番。

之后拉萼尼又说以清政府现在的能力,只要与西方列强开战那么最后一定会落败!

正当耆英认为拉萼尼又要以进攻北京为威胁的时候,拉萼尼话锋一转,表示法国可以成为大清的朋友,而且也暂时没有进攻中国的意图。

但就在耆英等人松了口气的时候,拉萼尼又说法国现在的态度,不代表未来的决定,如果清政府在谈判过程中令自己不满意的话,那么好朋友也可能会变成敌人。

面对法国人赤裸裸的武力威胁,耆英等人开始在谈判条款中一再让步。

法国人除了得到了英美两国的特权之外,还拥有了在五个开放口岸建设周急院(医院)、学房以及售卖图书的权力。

为了让清政府接受这些内容,拉萼尼还在谈判中提出了几条清政府不可能接受的条款,比如索要琉球群岛以及在北京开设文化交流机构等等。

为了拒绝这些内容,耆英不得不在别处做出让步,这也让法国人达到了自己的本来目的。

随着《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也就是《黄埔条约》的签订,法国人在中国也拥有了超然的地位,拉萼尼在回国后,更是因此被法国国王封为贵族。

三、《黄埔条约》与天主教的传入

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大量西方传教士便进入到我国广东等地区进行传教活动。

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百姓生活困苦,因此有不少人加入了天主教信徒的行列。

在鸦片战争前后,虽然清政府对于传教活动是禁止的,但在广东等地的信徒人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万。

拉萼尼认为即使法国成功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由于法国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上和英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后续竞争中很有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为此拉萼尼提出通过提升宗教影响力的方法,来改变法国的在华地位,所以拉萼尼在谈判期间屡次提及天主教解禁等问题。

在他的步步紧逼下,耆英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进行传教。

次年,法国的一支舰队抵达中国附近海域,随舰队一同重回中国的拉萼尼发现,除广州之外其他通商口岸并没有多少天主教徒活动。

他马上以舰队北上攻打天津为威胁(当时的法国舰队并没有此实力),要求清政府在所有通商口岸重新发布天主教解禁的文书,还要求清政府解除对天主教徒集体活动的限制。

被洋人坚船利炮吓破了胆的道光皇帝,最终接受了拉萼尼的请求。

天主教活动得以在中国境内快速展开,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批信徒入教,逐渐成为了中国东南部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由于当时中国人对于洋人的态度相对排斥,而且基督教教义与中国本土国情之间也存在不适配的问题。

因此法国人虽然争取到了清政府对天主教的解禁,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过宗教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倒是一些经过本土化改良的教会,在未来几年中取得了飞速发展。

在清政府的封建压迫下,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通过“信教”,来排解内心的苦难,这种风气从广东逐渐向外省蔓延,最终为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黄埔条约》的签订对晚清政局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黄埔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法国方面不像英美那样有军舰护航,也没有任何示威行动,但即使这样,参与谈判的清朝官员也都被吓破了胆。

这足以证明,晚清时期朝廷已经完全失去了自信,这样“腿下生根、洋人为尊”的状态,始终没有明显改善。

这也是洋务运动等救国尝试,无法挽救败局的关键因素。

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中,我们不难发现百姓对于民族和国家的信心,究竟有多么重要,还好现在中国人民从新中国的快速发展中,看到了希望。

我们的民族自信也逐步恢复,相信中国不会再遭受曾经的苦难了。

注:

本文关于中法签订《黄埔条约》的内容,参考自《拉萼尼使团和中法黄埔条约》,刊登于《世界历史》1981年01期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沐鸣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